首页 >农林牧渔> 泥鳅鱼养殖技巧

泥鳅鱼养殖技巧

时间:2025-11-21 13:57:00 来源:说植物网

  泥鳅鱼是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病害少、耐低氧的特点,适合池塘、稻田、网箱等多种模式养殖。但要实现高产优质,需掌握科学的养殖技巧,若忽视水质调控、饵料搭配或密度控制,易出现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等问题。下面详细介绍泥鳅鱼养殖的关键要点,帮助养殖户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1_new.png

  泥鳅鱼养殖技巧?

  1.养殖场地准备:打造适宜生长环境

  池塘选择与改造: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符合淡水养殖标准)、排水方便的地块,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1-1.5米,池底坡度1:2.5(便于捕捞);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腐殖土或淤泥(模拟自然栖息地,供泥鳅钻穴栖息),四周用塑料板或水泥板搭建防逃墙(高60厘米,入土20厘米,防止泥鳅逃逸),进水口安装60目滤网(过滤杂鱼、敌害),出水口设防逃网。

  清塘消毒:放苗前15天,每亩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7天后注入新水,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80公斤(如鸡粪、猪粪,需发酵处理),培育浮游生物(作为泥鳅苗初期饵料),待水质呈淡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时放苗。

  2.苗种选择与投放:奠定高产基础

  苗种选择:选规格整齐(体长3-5厘米)、活力强(放入水中快速游动、逆水性好)、无病无伤的优质泥鳅苗,优先选择人工繁育的苗种(成活率比野生苗高30%以上),避免购买体色发黑、呆滞的弱苗。

  投放时机与密度:春季4-5月(水温稳定在18℃以上)或秋季8-9月投放,春季投放密度为每亩3-4万尾,秋季投放密度为每亩2-3万尾;投放前将苗种袋放入池塘浸泡10-15分钟(调节水温,温差不超过2℃),分2-3次缓慢放入,避免应激死亡。

  3.日常管理:把控生长关键环节

  水质调控:每周检测水质,保持水体pH值7.0-8.5,溶解氧≥3mg/L(泥鳅耐低氧,但缺氧会影响生长);每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3,高温季节(7-8月)每10天换水一次,同时开启增氧机(每天凌晨开机3-4小时,阴天全天开机);定期泼洒EM菌或光合细菌(每亩用量1-2公斤),分解残饵、粪便,改善水体生态,减少氨氮含量。

  饵料投喂:泥鳅为杂食性,饵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蛋白含量30%-35%),搭配鲜活饵料(如蚯蚓、蝇蛆、枝角类);每天投喂2次,上午8-9点投喂总量的30%,傍晚5-6点投喂总量的70%,投喂量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避免残饵污染水质;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减少投喂量(为正常量的50%),冬季水温低于10℃时停止投喂。

  病虫害防治:常见病害为赤皮病、烂鳃病,发病初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每亩用量200克)或聚维酮碘(每亩用量300毫升);敌害主要有蛇、蛙、水鸟,定期清理池塘周边杂草,在池塘上空搭建防鸟网,发现蛙卵及时捞除;日常避免过量投喂,减少水质污染,增强泥鳅抗病能力。

  4.收获与销售:把握最佳时机

  泥鳅养殖周期为6-8个月,当体长达到10-15厘米、体重15-20克时即可收获,春季投放的苗种10-11月收获,秋季投放的苗种次年5-6月收获;采用地笼网捕捞,将地笼网放置在池塘四周,每天清晨收网一次,挑选规格达标的泥鳅出售,小规格泥鳅放回池塘继续养殖;收获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采用活鱼运输(水温控制在15-20℃,密度每立方米30-50公斤),保持新鲜度,提高市场售价。

2_new.png

  泥鳅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

  多因水质恶化或病害导致,紧急处理方法:①水质问题:立即换水1/2,泼洒增氧剂(每亩用量150克),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若pH值异常,酸性水泼洒生石灰(每亩5-10公斤),碱性水泼洒有机酸(每亩2-3公斤)。②病害问题:若发现泥鳅体表发红、烂鳃,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每亩200克),同时在饵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每公斤饵料加2克),连喂5-7天;③密度过高:及时分池,降低养殖密度,避免缺氧和疾病传播。

  稻田能养殖泥鳅吗?

  稻田可以养殖泥鳅(稻鳅共作模式),需注意以下要点:①稻田改造:选择水源充足、保水性好的稻田,开挖环沟(宽1米、深0.8米)和田间沟(宽0.5米、深0.4米),环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田埂加高至0.6米,夯实防漏;②水稻品种选择:选抗倒伏、抗病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如杂交稻),避免使用高毒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时选用低毒农药,喷药时抬高喷头,避免药液落入水中);③泥鳅管理:投放密度为每亩1-1.5万尾,饵料以配合饲料为主,定期检测水质,水稻收割后加深水位至1米,促进泥鳅生长,实现“稻鳅双收”。


相关文章

养花知识
植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