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菊花 /  墨菊
墨菊
墨菊

墨菊

墨菊是中国菊花品种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厘米,羽状浅裂或半裂,有短柄,叶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厘米,大小不一。总苞片多层,外层外面被柔毛。初花期为荷花型,盛花期为反卷型,花瓣质薄,颜色黑里透红、有光泽,并有绒光,花中心有筒状花。

形态特征

中国十大名菊之一,又称墨荷。晚秋开花,初花荷花型,盛花期反卷型,花瓣质薄如丝,“管瓣类”花径如掌,花色紫红墨色,有光泽,并有绒毛,花中心有筒状花,色彩缤纷,华丽不失娇媚。

分布范围

大多分布在我国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区。

栽培技术

盆土 宜选用肥沃的砂质土壤,先小盆后大盆,经2-3次换盆,7月可定盆;定盆可选用6份腐叶土、3份砂土和1份饼肥渣配制成混合土壤。浇透水后放阴凉处,待植株生长正常后移至向阳处。 浇水 春季菊苗幼小,浇水宜少;夏季菊苗长大,天气炎热,蒸发量大,浇水要充足,可在清晨浇一次,傍晚再补浇一次,并要用喷水壶向菊花枝叶及周围地面喷水,以增加环境湿度;立秋前要适当控水、控肥,以防止植株窜高疯长。立秋后开花前,要加大浇水量并开始施肥,肥水逐渐加浓;冬季花枝基本停止生长,植株水分消耗量明显减少,蒸发量也小,须严格控制浇水。浇水最好用喷水壶缓缓喷洒,不可用猛水冲浇。浇水除要根据季节决定量和次数外,还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要多浇,反之则要少浇。一般在给花浇水时,要见盆土变干时再浇,不干不浇,浇则浇透。但不要使花盆汪水,否则会造成烂根、叶枯黄,引起植株死亡。 施肥 在菊花植株定植时,盆中要施足底肥。以后可隔10天施一次氮肥。立秋后自菊花孕蕾到现蕾时,可每周施一次稍浓一些的肥水;含苞待放时,再施一次浓肥水后,即暂停施肥。如果此时能给菊花施一次过磷酸钙或0.1%磷酸二氢钾溶液,则花可开得更鲜艳一些。 疏蕾 当菊花植株长至10多厘米高时,即开始摘心。摘心时只留植株基部4-5片叶,上部叶片全部摘除。待长出5-6片新叶时,再将心摘去,使植株保留4-7个主枝,以后长出的枝、芽要及时摘除。摘心能使植株发生分枝,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型。最后一次摘心时,要对菊花植株进行定型修剪,去掉过多枝、过旺及过弱枝,保留3-5个枝即可。9月现蕾时,要摘去植株下端的花蕾,每个分枝上只留顶端一个花蕾。

主要价值

清热解毒:墨菊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痈肿疮疡等。 消肿止痛:墨菊中的芦丁和芦荟素等成分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病等。 抗菌消炎:墨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 降血压、降血脂:墨菊中的芦丁和芦荟素等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抗氧化:墨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预防和延缓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等。 改善免疫力:墨菊中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免疫力低下引起的疾病。 抗肿瘤:墨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类物质具有抗肿瘤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疾病。 保护肝脏:墨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类物质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改善睡眠:墨菊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镇静作用,可用于改善睡眠质量。 促进消化:墨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类物质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用于缓解胃肠道不适、促进食欲等。

生长习性

墨菊种植在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沙壤土里生长良好,生性强健,有一定耐旱能力,喜冷凉气候,花开在秋季,开花时比一般的菊花稍晚几天,生长适宜温度在15-25℃,但它的适应性很强,最高能耐32℃高温,又很耐寒,只要冬季气温不低于零下10℃,就能安全过冬。

功效作用

墨菊的功效与作用有祛斑、美白、补水等。

营养成分

墨菊中含有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激素(具有发挥血管收缩效力、抗低血压和减少组织出血的功能);还含有很多普通的营养物(浓度由低到高不等),包括: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酰胺、烟酸、胡罗卜素等)、以及矿物质钾。从而达到平衡油脂、促迚营养渗透的效果。

病虫防治

发现有蚜虫或菜青虫等危害叶片时,可用倍灭扫利或功夫等药液喷叶杀虫。夏、秋季长期阴雨时,部分叶易染褐斑病、白粉病等,可用800倍甲基托布津等药液喷叶,每7天喷一次,喷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