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东方鲀
河豚

紫色东方鲀

紫色东方鲀(学名:TakiFugu porphyreus)是鲀科东方鲀属动物,个体较大,一般体长25~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体光滑无刺,体表斑纹随鱼体生长而变化,个体小时体背密布褐色小点,随个体长大斑点渐消失而呈一致紫褐色。腹面乳白色。胸鳍后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深褐色的大圆斑。

形态特征

体光滑,无小刺.无瘤状突起。侧线发达,上侧位,至尾部下弯于尾柄中央,侧线具分支多条。体侧下缘具皮皱。背鳍略呈镰刀形,始于肛门后缘上方;臀鳍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胸鳍宽短,近方形;尾鳍截形。体棕紫色,腹面白色。体色随鱼体生长而变化:体长150毫米以下时体具白斑;体长150~240毫米的中等个体,白斑缩小,深褐色底色扩大,渐呈现以黑斑为主;体长250~360毫米者,黑斑缩小,散布成小黑点;体长360~500毫米的大型个体,黑斑渐消失,呈一致棕紫色或紫褐色。胸鳍后上方体侧处有一圆形大黑斑,周围淡白色。背鳍基部两侧有一圆形大黑斑。臀鳍及胸鳍灰褐色,幼小个体也有小黑点分布。背鳍及臀鳍灰黄色。 背鳍条14~15,臀鳍条12,胸鳍条14~150。体亚圆筒形,向后渐狭小。体长为体高的3.4~3.6倍,为头长的3.4~3.9倍。头中长;头长为吻长的2.6~2.9倍,为眼径5.3~5.5倍。额骨长与宽约相等;额骨纵走隆起线向侧方延伸,呈浅弧形弯曲,达额骨游离边缘前部。吻圆钝,吻长为眼径的3倍,约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小,上侧位,眼间隔宽平,约为眼径的3~3.5倍。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形突起。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唇发达,边缘细裂。上、下领各具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鳃孔大,弧形,侧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盖膜白色。

分布范围

各种河鲀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及鸭绿江、辽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各大河流都有产出。

栽培技术

1、建立适宜的养殖环境:东方鲀适应温度较高的海水环境,因此需要较高的水温。一般来说,最适宜的水温范围为26摄氏度至30摄氏度。养殖场应该选择具备这样温度的地理位置,或者采取有效的加热设备维持水温。此外,养殖场应该有足够的水源供应,保证水质清洁。 2、选择健康的种鱼:选择健康的种鱼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应该选择没有疾病、没有受伤、活力充沛的种鱼。 3、合理投喂饲料:东方鲀是肉食性鱼类,应该投喂小虾、小鱼、蟹肉等动物性饲料。同时也可以投喂一些配合饲料,但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数量。 4、做好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换水、消毒、观察鱼的生长情况等。要保持养殖场内卫生整洁,及时清理残饵和死鱼,防止疾病传播。

主要价值

肉味腴美,但其卵巢、肝脏、血液中均含剧毒,须经严格去毒处理后方可食用。在亚洲某些国家,特别是日本人有喜食河*的传统习惯。河鲀鱼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盐干品和罐头食品。辽宁等地产的艇巴鱼干是名特水产品之一。此外,河鲀之皮可制取工业用明胶和皮革;肝可熬工业用没;卵和卵巢可提取毒素制成医用镇静剂和农药。现在我国沿海地区不少渔民还开展河鲀鱼养殖,以活鱼出口日本等国家,经济效益甚佳。

生长习性

紫色东方鲀是暖温性近岸底层肉食性海洋底栖鱼类,行动较迟缓。主要摄食虾、蟹、贝类、小鱼、泥鳅等,活动于水深15-30米海域,有时也进入浅水区。具有季节洄游习性,每年4-5月、9-10月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渔汛。

功效作用

1、补肾温脾:紫色东方鲀的肉甘、咸,温。可以用于治疗腹痛吐泻,腰腿酸弱。 2、强健筋骨:紫色东方鲀的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可以帮助强健筋骨,提高身体免疫力。 3、补中益气:紫色东方鲀的肉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以帮助补中益气,调理身体内部环境。 4、增强记忆力:紫色东方鲀的肉含有丰富的磷脂,可以促进脑部发育,增强记忆力。

营养成分

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且包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含有较高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和视力。含有较高的能量,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病虫防治

紫色东方鲀的病虫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健康种鱼选择、定期检查、优质饲料使用、合理投喂、水体消毒等。对于已经出现的疾病,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确保养殖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