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豆杉
藏红豆杉

藏红豆杉

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乔木。西藏红豆杉大枝开展,一年生枝绿色,秋后呈金黄绿色或黄绿色,二年生枝淡褐色、褐色或黄褐色,三、四年生枝深褐色;叶披针状线形;雄球花淡褐黄色;种子生于红色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花期五月,种子九月至十月成熟。西藏红豆杉因为产自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秋天树上结出一种豆大的鲜红果实,故名喜马拉雅红豆杉。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树干单轴分枝,胸径达1.8米。树皮薄,淡红色或紫褐色,裂成条状或不规则片状脱落。带叶小枝细长,圆柱状,叶基下延处有细槽。顶芽较小,卵圆形,芽鳞圆形,棕色,覆瓦状紧密排列,在新生枝基部宿存。叶在小枝上螺旋状着生,有短柄或近无柄,排列成两列,较密。与小枝的夹角多为60-90度;叶条状披针形,呈镰状(falcate)或“S”状(sigmoid),长(1.4-)1.9-2.9(-4.1)厘米,宽(1.2-)2.2-2.9(-4.1)毫米,叶从基部或近中部变窄,革质;基部楔形,不对称,先端渐尖,常具突尖头,叶缘外卷。叶近轴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凸起,0.2-0.3毫米宽,叶远轴面为浅绿色,有两条黄绿色气孔带,中脉带密被乳头状突起,中脉与叶缘带颜色与气孔带相近,宽度相近,无光泽;每侧气孔带具气孔(12-)14-18列,密集排列成不规则线型。雄球花腋生,单生,在可育枝两侧排成行,卵形,长5-6毫米,宽3-4毫米,具短梗。小孢子叶8-14枚,盾状,各具4-6(-8)个花粉囊。大孢子叶球腋生,单生,近无柄。假种皮初为绿色,覆盖种子的下半部,成熟时短时间内发育成杯状肉质红色假种皮,长7-10毫米,宽7.5-10毫米。种子卵球形,微扁,具二钝棱脊,稀三钝棱脊,先端有突起的尖头,长5-7毫米,径4-5毫米,成熟时褐色或黑色。

分布范围

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栽培技术

幼苗管理 幼苗越冬管理:幼苗怕霜冻,冬季须拱棚保温护苗,塑膜上加盖草帘更好。 幼苗移栽炼苗:播种苗经培育1年后,应移栽炼苗,按株行距25~30厘米把苗移栽到露地苗麻上,搭1.5米高的六阴四阳的遮荫棚,常浇水,见苗退黄时追施淡尿素水或清淡粪水,培育壮苗。 出圃造林 经炼苗1年的红豆杉苗,苗高40~60厘米时可出圃造林。冬末早春栽培好,定植株行距1.6米×2米。

主要价值

观赏 西藏红豆杉树皮中含有昂贵的抗癌物质紫杉醇。西藏红豆杉树形优美,树形婆娑,满树红果具有观赏价值。 经济 西藏红豆杉材质坚硬,不易裂翘,耐腐力强,可作高级家具、特殊建筑、精密器具等用材。西藏红豆杉是中国分布区最小,也是资源蕴藏量最小的种类,但资源基本未遭破坏。木材心边材区别明显,纹理均匀,结构细致,硬度大,韧性强,干后少挠裂。为优良的建筑、桥梁、家具、器具、车辆等用材。可作产区的造林树种。 其珍贵奇特的药用价值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它所含的紫杉醇对癌症有良好的疗效,对糖尿病、冠心病等有一定的疗效,应用开发前景可观。

生长习性

西藏红豆杉多生于河谷和沟边较湿润地段的林中,能耐寒,并有较强的耐阴性,喜夏温冬凉,四季分明,冬季有雪覆盖的气候。生长期要求有足够的温度,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温冬凉年,平均温10℃左右,最高温16~18℃,最低温0℃,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0~60%。

功效作用

西藏红豆杉具有消食、杀虫、止泻、止血、抗癌的功效。 西藏红豆杉的根、茎、叶都可以入药,可以治疗尿不畅、消除肿痛,对于糖尿病、女性月经不调等也有治疗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治疗咽喉炎、妇科炎症、前列腺炎、胃炎、肝炎等炎症。

营养成分

西藏红豆杉中主要含有紫杉醇、黄酮类物质、鞣质以及香茅醛、紫杉宁、紫杉素等成分。

病虫防治

如果发现红豆杉出现枯黄或病虫害,可用甲基拖布津、磷酸二氢钾进行浇灌或喷洒。 红豆杉在雨季时可能会发生根腐、茎腐和烂根,特别是幼树,这时可用敌克松进行喷洒养护。 遇到高温和干旱季节,红豆杉容易发生叶枯和赤枯病,可通过喷施波尔多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