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丁香
云南丁香

云南丁香

云南丁香,灌木,通常高2-5米。枝直立,灰褐色,无毛,具皮孔,小枝红褐色,圆柱形或略呈四棱形,无毛,稀有被微柔毛,具白色皮孔。花冠白色、淡紫红色或淡粉红色,呈漏斗状,长0.7-1.2(-1.7)厘米,花冠管长0.5-0.8(-1.3)厘米,中部以上稍变粗,裂片呈直角开展,长圆形,长2-3.5毫米,先端向内弯曲呈兜状而具喙。果长圆柱形,长1.2-1.7厘米,先端锐尖而具小尖头或钝,稍被皮孔。

形态特征

云南丁香是一种灌木植物,灌木,通常高2-5米。枝直立,灰褐色,无毛,具皮孔,小枝红褐色,圆柱形或略呈四棱形,无毛,稀有被微柔毛,具白色皮孔。 叶片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2-8(-13)厘米,宽1-3.5(-5.5)厘米,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稀近圆形,叶缘具短睫毛或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无毛,稀仅沿叶脉略被微柔毛,有时具褐色斑点;叶柄长0.5-2厘米,无毛。 圆锥花序直立,由顶芽抽出,塔形,长5-18厘米,宽3-12厘米;花序轴、花梗均呈紫褐色,被微柔毛;花序轴具皮孔;花梗短,长0.5-1.5毫米;花萼无毛,长1-2.5毫米,截形或萼齿锐尖至圆钝;花冠白色、淡紫红色或淡粉红色,呈漏斗状,长0.7-1.2(-1.7)厘米,花冠管长0.5-0.8(-1.3)厘米,中部以上稍变粗,裂片呈直角开展,长圆形,长2-3.5毫米,先端向内弯曲呈兜状而具喙;花药黄色,长1.8-3毫米,通常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2毫米处,稀稍凸出。 果长圆柱形,长1.2-1.7厘米,先端锐尖而具小尖头或钝,稍被皮孔。花期5-6月,果期9月。

分布范围

云南丁香分布于中国广西那坡、云南、西藏墨脱,生于海拔650~1800米处的山坡或山谷溪边的林中或灌丛中。

栽培技术

播种。可于春、秋两季在室内盆播或露地畦播。播种前需将种子在0~7℃的条件下砂藏2个月,播后半个月即出苗。未经低温砂藏的种子需1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出苗。可开沟条播,沟深3厘米左右,株行别具匠心厘米乘以10厘米。无论室内盆播还是露地条播,当出苗后长出4~5对叶片时,即要进行分盆移栽或间苗。 扦插。可于花后1个月,选当年生半木质化健壮枝条作插穗,插穗长15厘米左右,用50~100PPM的吲哚丁酸水溶液处理15~18小时,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1个月后即可生根。

主要价值

药用丁香的叶可以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民间多用于止泻。丁香鲜叶制成的溶液,对弗氏痢疾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效果较强;用于防治菌痢,既经济,又便于推广。用丁香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其疗程短,退黄作用显著。以紫丁香叶的浸膏制成的片剂--肝特灵片,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应用,确有一定疗效,且安全,又无毒性反应。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稍耐瘠薄,在树荫下生长良好。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分布区空气湿度在80%以上,最适生长温度为18~20℃,成年植株可耐-5℃的短期低温,幼苗耐寒力弱,一般要求5℃以上的越冬温度。 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在酸性土还是碱性土上均能正常生长,以排水良好的疏松砂质土为好,不耐积水。

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丁香的叶可以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民间多用于止泻。 解毒。云南丁香有解毒的作用,可治疗咳嗽痰咳、泄泻痢疾、痄腮、肝炎等。 云南丁香,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丁香的叶可以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民间多用于止泻。

营养成分

热量:每100克丁香中含有359.00千卡热量。 维生素E:每100克丁香中含有4.27毫克维生素E。 钾:每100克丁香中含有47.0毫克钾。 膳食纤维:每100克丁香中含有16.7克膳食纤维。 钙:每100克丁香中含有137.0毫克钙。 磷:每100克丁香中含有10.0毫克磷。 镁:每100克丁香中含有-毫克镁。 锰:每100克丁香中含有-毫克锰。

病虫防治

危害丁香的病害有细菌或真菌性病害,如凋萎病、叶枯病、萎蔫病等,另外还有病毒引起的病害。一般病害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时期。害虫有毛虫、刺蛾、潜叶蛾及大胡蜂、介壳虫等。应注意防治。 丁香在过湿情况下,易产生根腐病,轻则停止生长,重则枯萎以死。丁香常见虫害有家茸天牛,为害枝干;还有蓑蛾、刺蛾、蚜虫等为害嫩枝及叶。可用40%乐果1500倍液喷雾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