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柄金桂
长柄金桂

长柄金桂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单叶,叶片革质,全缘,两面通常具腺点;具叶柄。花两性,雌雄异株或雄花、两性花异株,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顶生的短小圆锥花序;苞片2枚,基部合生;花萼钟状,4裂;花冠白色或黄白色,呈钟状,圆柱形或坛状,裂片4枚,花蕾时呈覆瓦状排列;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管上部,药隔常延伸呈小尖头;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长于或短于子房,柱头头状或2浅裂,不育雌蕊呈钻状或圆锥状。

形态特征

长柄金桂是常绿乔木,长势旺盛,成型快。自然树冠圆锥形,非常紧密;树皮纵裂,灰褐色;皮孔椭圆形,浅灰色,分布较密,明显隆起。标准株8年生,米径8厘米,年粗度生长量在1.2厘米以上,树高4米,冠幅2.5米。分枝力平均5个,最大可到8个。春梢平均长度24.5厘米;节数平均有8.6节;腋芽数平均41.6枚(最多每节单侧5枚,两侧可有10枚)在已知金桂中,其节数和腋芽数、花香均遥遥领先。 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墨绿色,革质,光亮。叶片平均长13.5厘米,平均宽4.5厘米,长宽比3.5。叶面凹曲,一般具侧脉10到12对,排列比较整齐,侧网脉也比较明显。叶缘2/3或1/2以上有稀疏不等距细锐锯齿,叶缘反曲明显。叶尖长尖,叶基楔形,两侧有不对等现象。叶柄与上部叶片延生,长度不等,平均长1.0厘米,黄绿色。 始花期4年生,盛花期7至8年生以后,每年开花1次,时间9月上中旬。花色金黄,花量多,,花味香浓四溢,持久不散。它的最显著特点是叶柄明显长于其它任何桂花品种。

分布范围

长柄金桂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西、云南、四川、浙江、湖南、广西、广东、湖北、江苏、福建、台湾等地,在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土壤。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通透性强、排灌方便的酸性沙性壤土作培植圃地。 温度。如果在南方,可以直接露天度过寒冬,其他地方在冬天应该把它移到房中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让它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屋内的温度要在五度以上,但是不能超过十度。 浇水。在新的树枝长出来之前要少浇水,下雨天也不要浇水,夏秋时节需要多浇水。如果秋天长花的时候太过于湿润,很容易导致花朵凋零。阴雨天气要注意盆中的积水有没有顺利排出去,不然时间长了会使根系烂掉。 追肥。等到春天发芽之后每十天左右给它用1次发酵了的肥水,要先进行稀释,不能太浓,这样可以帮助枝芽成长。等到七月份,就要以磷肥为主,帮助它长出更多的花,味道更加的香。 修剪。它的根系比较发达,成年了的金桂在每年的春秋都会长出新的枝。要让它枝叶繁密,要给它进行修剪,在秋天花朵凋零之后要进行一次,根据它的成长态势把太密的剪掉,把得病了的、比较细瘦的剪掉。

主要价值

长柄金桂乔木树型,树杆笔直光滑,伞型冠幅,十分挺拔。可栽种供园林观赏和街道绿化。

生长习性

长柄金桂’生长快速,顶端优势明显。一年生扦插苗高度可达0.8到1.2米,地径粗0.6到1.2厘米。苗木主干多延伸生长,不生叉枝,并且每节都保存叶片,不会脱落。一般秋桂类品种,当其进入成林开花阶段以后,往往每年只抽长一次春梢,不再抽发夏秋梢。

功效作用

净化空气 。长柄金桂能够起到很强的抵抗氯、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作用,且还有着较好的吸尘之效。 观赏 。长柄金桂乔木树型,树杆笔直光滑,伞型冠幅,十分挺拔。可以栽种供园林观赏和街道绿化。

营养成分

长柄金桂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例如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病虫防治

桂花常易发生炭疽病、褐斑病、灰色膏药病、枯斑病、藻斑病、煤烟病和黑刺粉虱、介壳虫、蓑蛾、刺蛾、蚱蝉、桂花叶蝉等病虫为害,需及时喷药防治。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防治方法: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叶枯病又称枯斑病,是桂花的一种重要病害。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小斑点淡褐色,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卷曲脆裂,病斑可相互连结达叶片的1/3至1/2,灰褐色,边缘为绿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引起叶片大面积干枯,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较重,一般为7至11月发病,经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秋末冬初,彻底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菌,可有效抑制来年该病的发生;苗木移栽或引进的苗木,要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必要时可于出圃前给苗木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杀菌消毒;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经常松土除草,防止土攘板结或积水,遇到高温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和喷水,以增加桂花植株的抗病能力;发病重的地区,从6月下旬开始,每半月喷洒一次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100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连续3-4次,防治效果良好;还可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喷雾,间隔期48天。该病通常发生于高温、多湿的季节和闷热、潮湿、隐蔽、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主要表现为叶面和干枝上蒙有一层颜色深浅不一的灰黑色粉状物,有时甚至结成黑膜状。究其原因是由于蚜虫、蚧壳虫、粉虱等昆虫刺吸危害桂花时,分泌的排泄物引起多种真菌的寄生从而诱发了黑乎乎、灰蒙蒙的煤污病。灰黑色的煤污层,不仅影响了桂花植株的观赏,而且会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并引起感病叶片变黄萎蔫后提前脱落。 防治方法:加强桂花植株的整形修枝,确保植株内膛通风透光,促成植株生长良好;发现蚜虫、蚧壳虫、粉虱等昆虫刺吸危害桂花时,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予以杀灭;盆栽植株,经常喷水淋洗叶面;发病初期,用50%的甲·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份剂800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液,喷洒枝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病为缺铁性黄化病。由于PH值失调土质偏碱、土壤里面建筑物残渣清理不彻底,导致土壤中的铁元素以难溶解的氢氧化铁形态存在,不能被桂花的根系所吸收,从而使得桂花缺铁。如果是轻度缺铁,表现为幼叶的叶脉间失绿黄化,叶脉组织仍呈绿色;如果是重度缺铁,则表现为新老叶全部黄化,幼叶慢慢停止生长,部分老叶出现黄褐色斑点,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严重影响到观赏效果和采花收获量。 防治方法:轻度缺铁,可根部浇施0.5%的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喷施0.2%的硫酸亚铁溶液;缺铁严重时,可在每株桂花(包括盆栽桂花)根际周围的土壤中施入20-40克的螯合铁[F-EDTA(乙二胺四乙酸合铁)],同时用0.1%的螯合铁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春季新梢生长季节,每半月用0.2%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叶面;配制盆栽培养土时,可用0.5%的硫酸亚铁溶液将其pH值调整到6.5以下。主要发生在较大大规格的新移栽桂花植株上。在园林绿化或大桂花移栽中,由于起挖时碰伤、长途运输中划伤、吊栽时勒伤、意外击伤等原因,导致桂花植株的主干或大枝外皮被严重损伤,或掀去大块干皮,未能及时加以妥善的保护,遇到雨水、污水感染伤口,诱发真菌(如木腐菌等)、细菌(如土壤野杆菌等)的大量侵入寄生,致使伤口处腐烂、木质部外露或形成癌瘤,引起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大量脱落、大枝枯死,严重时会造成全株桂花死亡。 防治方法:对于主干或大枝上的小伤口,应及时涂抹伤口愈合剂;对已发生局部或少量腐烂的较小伤口,可将其伤口局部清理干净,直至露出新鲜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再在其新鲜的创口上涂好伤口愈合剂,可促成其创口尽快愈合;对于树干上韧皮部早已被破坏、木质部外露多年的陈旧大创口,可将已腐烂的外露木质部清理干净,可每年定期涂抹石硫合剂防腐或用双组份云石胶调色后快速涂抹在新鲜的创口上,保护效果会更好;对主干已形成空洞的粗大桂花植株,可先将已腐烂的部分彻底清除干净,注意不要破坏已腐烂木质部与未腐烂木质部之间的隔离层,空洞内填充聚氨脂发泡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