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油菌
鸡油菌简介
鸡油菌介绍
鸡油菌
形态特征
木本腐生真菌。群生或散生。子实体肉质,肥厚,全株呈蛋黄色或杏黄色。菌盖幼时上凸呈山丘状,渐平展成近圆形,最终长成呈漏斗状或喇叭形,多数两侧不对称,宽3~9厘米;菌盖边缘波状,常上翘,常具有不规则的瓣状浅裂。菌柄圆柱形,高2~9厘米,直径0.5~2厘米,同粗或下向渐细,与菌盖面同色或稍淡,光滑,中实,中生或稍偏生。菌褶窄而厚,交织面网棱状,下延至柄部,有狭窄、稀疏、分叉的或相互交织的棱纹(褶棱)。孢子椭圆形,光滑,无色。
分布范围
鸡油菌的产地:主要分布在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等地。生长环境:通常喜欢在秋天生长于北温带深林内,只要是适合这个温带的地方都可以长出鸡油菌,在国外,东欧和俄罗斯也有鸡油菌产出。在我国比较好的鸡油菌是云南等地区。
栽培技术
瓶栽法
(1)培养基配方
杂木屑49.9%,林地腐殖土或菜园土30%,米糠13%,尿素1%,蔗糖1.5%,过磷酸钙2%,硫酸镁0.5%,石膏2%,维生素B10.1%,含水量65%左右。
(2)配料、装瓶、灭菌
将上述原料混合加水拌匀,调pH6左右,分装于广口瓶或水果罐头瓶中,揩净瓶口和瓶外,塞上棉塞,用塑料膜和旧报纸或牛皮纸包扎瓶头,高压灭菌1.5小时,冷却备用。
(3)接种培养
灭菌后将培养基瓶移入无菌室或接种箱中,按无菌操作接入菌种,搬至培养室,在25℃~28℃下培养40~45天,菌丝即可长满瓶,并在瓶面出现鸡油菌子实体原基。此时要拔去瓶口棉塞,以利通气增氧,促进子实体生长。并要将温度提高到28℃~32℃,空气湿度调至85%~95%,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
(4)采收
当菌盖尚未完全展开、八九成熟时,即可采收。采收过晚,口味差,影响商品价值。采收的鲜菇可就近鲜销,也可干制后出口。
箱栽法
(1)配料培菌
培养基及配制可采用瓶栽法进行,将培养料装入瓶或塑料袋中,经灭菌接种后培养发菌,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将培养料倒入箱中,进行箱栽。
(2)装箱培养
采用木箱或纸箱装料,先在箱底铺一层4~5厘米的腐殖土,稍压实后其上铺一层2~3厘米的发菌料,压实,覆膜保温保湿,以利菌丝恢复生长。
(3)培养管理
装箱后10天左右,就可向箱面喷雾化水,要轻喷、勤喷,以水不渗入培养基,又能保持表面湿润为度。当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菌丝斑片后,向料面喷一次0.1%的维生素B1和尿素混合营养液,可促进菌丝生长和原基形成。
(4)覆土出菇
喷混合营养液后即可进行覆土。覆土材料以腐殖土或塘泥晒干打碎成1厘米见方的土粒为好。覆土厚度5~7厘米,将土粒含水量调至70%~75%,每天喷水2次,隔天喷1次上述混合营养液,并加强通风换气,能很快长出子实体。
(5)采收
当子实体长至八九成熟,菌盖未展开时采收。采收后整理箱面,补盖腐殖土,并喷营养液,促进下批子实体形成。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食用部位为鸡油菌的子实体。夏、秋两季雨后采摘子实体,去杂洗净,用沸水浸烫一下,换冷水漂洗并揉干水分,可炒食、煮食、炖食、蒸食、煲汤或晒干菜。
生长习性
营养
鸡油菌是树木外生菌根菌。野生时常与云杉、冷杉、铁杉、栎、栗、山毛桦、鹅耳柏等形成菌根生于林中地上。人工栽培时选用杂木屑、玉米秆(芯)、油菜秆、林地腐殖土或菜园土等作培养料可满足其对营养的要求。
温度
菌丝生长较耐低温,10℃~30℃均可生长,但以25℃~28℃最为适宜;子实体形成要求较高温度。
湿度
鸡油菌喜阴湿,对湿度要求较高。人工栽培时,培养料含水量以65%~70%为宜;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要求空气湿度达85%~95%。
光线
鸡油菌喜荫蔽环境,菌丝生长对光线要求不严,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则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空气
鸡油菌属好气性真菌,要求生长环境通风良好,通气差生长发育受阻,而且容易滋生杂菌。
酸碱pH值
菌丝生长阶段,要求pH在4~5;子实体形成的pH以4.5~5为宜。
功效作用
1、明目:鸡油菌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对眼睛发育有好处,常吃鸡油菌可增加眼睛的抗病能力,预防夜盲、眼炎、视力失常等眼病出现。2、润肺:鸡油菌味甘性寒,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常吃鸡油菌可缓解因肺燥、肺热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3、祛斑:鸡油菌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常吃可消除面部色斑,具有一定的美白祛斑作用。
营养成分
鸡油菌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化学成分鸡油菌子实体易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共检测出34种物质,主要以酯类为主,占总峰面积的53.28%,其次是酸(30.34%)还含有少量的酮类、醛类、烷烃以及烷烃衍生物。
病虫防治
鸡油菌栽培时常见的害虫有线虫、螨类、蚁、蛞蝓、蜗牛、马陆、果蝇等。药剂防治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2500倍液喷雾;用灯光和糖醋液诱杀蝇类;动物骨头烤香诱杀螨类,蚁类;用盐杀蜗牛、蛞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