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蔷薇 /  野蔷薇
野蔷薇
野蔷薇

野蔷薇

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是蔷薇科蔷薇属木本植物;小叶为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有尖锐单锯齿;圆锥花序,萼片披针形,花瓣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结合成束,稍长于雄蕊;果实近球形,熟时红褐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萼片脱落;花期5-7月,果期10月。

形态特征

叶片:野蔷薇是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者卵形,边缘有尖锐的锯齿。花朵:开花时排成圆锥状花序,白色小花,花瓣宽倒卵形,花量大,花期的观赏价值比较高。果实:野蔷薇开花之后就会结果,果实为近球形,呈红褐色或者紫褐色,果面有光泽,坐果稳定后萼片会脱落。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1、全日照养护 养殖野蔷薇可以对其进行全日照养护,因为它十分喜光在养护时并不需要对其遮荫,但是在夏季正午的时候,阳光比较强烈,需要适当的遮荫避免其被晒伤。 2、水肥管理在中,要2~3天浇水一次,满足其生长期的水分需求,并且为使其更好的生长开花,还要每月施加1~2次稀薄肥液,但在花谢后追肥一次后就要停止施肥。 3、适宜温度 在野蔷薇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中,还要将其生长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温度过高时要洒水降温,温度过低则要增温保暖,避免野蔷薇出现冻害影响其正常生长。 4、注意事项(1)松土除草 养殖野蔷薇需要保证土壤疏松肥沃,因此要时不时对其进行松土处理,防止土壤板结导致野蔷薇根部呼吸不良,并要对杂草进行清除,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 (2)及时修剪 在养殖时还要注意及时进行野蔷薇的枝叶修剪,在其萌芽期就要进行主枝的短截修剪,花谢后要剪除残枝,平常也要注意密枝和病弱枝的剪除,从而让野蔷薇生长的更好。

主要价值

可种植于花架、花格、绿廊、绿亭。也可美化墙垣。

生长习性

野蔷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耐寒、耐旱、耐贫瘠,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严格,即便在黏重土壤中也可正常生长,不过用松软、肥沃、呈微酸性的土壤栽培长势会更旺盛。它非常喜欢光照,在光照足的环境下才可旺盛生长,更好的开花。不耐阴,长时间处在阴暗环境下容易生长不良,甚至可能死亡。由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因此分布广泛,黄河流域以及以南的各个省区都有栽培的,品种繁多,也方便管理。

功效作用

野蔷薇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化湿、顺气和胃、止血。野蔷薇是具有良好的药物效果的,平时也可以作为食材使用,对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非常有效,也可以调理胃肠功能,去除体内湿气,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也可以直接入药,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也需要慎重一些,避免药物之间发生冲突。

营养成分

野蔷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能够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野蔷薇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铁、锌、钾、镁等,这些矿物质能够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病虫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一般在小麦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的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或者发生了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该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2.药剂防治:一是秋苗发病重的地块,可药剂拌种,方法同小麦散黑穗病;二是在秋季或春季,田间发病率3%~5%时(成株期调查以旗叶到旗叶下2叶计算发病率),每666.7平方米用20%粉锈宁乳油20~3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6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低容量喷雾。也可用25%病虫灵乳油每666.7平方米50毫升,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 黑斑病 黑斑病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如月季黑斑病。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②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烧毁。 ③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 ④新叶展开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蚜虫 蚜虫的防治,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二、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三、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四、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五、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六、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1、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2、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3、用1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磺乳剂1000至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4、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刺蛾 北方年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 防治方法 1、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虫茧,减少虫源。 2、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