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鱼 /  斑鳢
斑鳢
黑鱼

斑鳢

斑鳢是鳢科鳢属动物,又称黑鱼、斑鱼、生鱼等。斑鳢身体前端圆筒形,背、腹缘较为平直,尾柄较粗短。头大而宽钝,有黏液孔。眼在头的前半部。后鼻孔圆形。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及下颌前方有绒毛状齿带;下颌两侧齿尖锐,强大,犬齿状;犁骨有1枚锥形弯曲大齿;腭骨有尖齿1行。舌端尖形。鳃孔中等大。鳃耙为有纵生毛状细齿的结节。头、体均被中等大圆鳞,头部鳞片呈骨片状。侧线自鳃孔上角向后延至臀鳍起点上方中断,急骤下弯,折下1-2枚鳞片宽,向后沿体中部伸达尾鳍基。

形态特征

斑鳢体长而肥胖,稍侧扁。头长,头背宽平,向吻端倾斜,吻短钝。眼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靠近吻端。两对鼻孔,前后分离,后鼻孔呈平眼状,距眼较近;前鼻孔呈管眼状。靠近吻端。口近上位,口裂大,颁角超过眼后缘的下方。舌尖游离。下颌稍长于上颌。上、下颌外缘有细齿,内缘、锄骨及口盖骨上有大而尖的齿。背鳍基部甚长,起点靠近胸鳍基部的上方,基部末接近尾鳍。鳍条末端超过尾鳍基部。胸鳍呈扇形,末端也超过尾鳍基部。尾鳍呈圆形。侧线白头后沿体侧上部后行,至臀鳍起点的上方折向下弯或折断,而后行于体侧正中。全身被鳞。头部鳞片不规则,黏液孔较小。体侧上部呈暗绿带褐色,下部呈淡黄色。头部从眼到鳃盖后缘各有两条黑色条纹。体侧有两列不规则的黑色斑块。背鳍于臀鳍上有许多不连续的白色斑点,尾柄和尾鳍基部有数列黑白相间的斑条。偶鳍稍带橘红色。背鳍条42-46;胸鳍条Ⅰ-13~16;腹鳍条Ⅰ-5;臀鳍条28~29,侧线鳞58~60。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香港、台湾)、菲律宾、越南、马达加斯加、美国(马萨诸塞州夏威夷州)、日本。

栽培技术

1、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水泥池培育或池塘培苗,水泥池培育,可高密度,每平方水面可放入1~1.5万尾,池塘培苗密度低,每亩水面可放苗8~15万。放苗前池塘要经过严格消毒,并施肥,培育大量的水蚤等水生动物,供苗开口摄食。斑鳢孵化容易,培苗难。斑鳢的孵化率可达90%以上,而成活率高的会有50~60%,一般为20~40%。甚至更低。因而如何提高鱼苗的成活率是斑鳢人工繁殖中急需解决的关键。 刚孵化的仔鱼,腹部有一膨大的卵黄囊,全长3.8~4.3毫米,体质较弱,活动能力差,侧卧漂浮于水面。在3~4天内,以自身卵黄囊为营养来源,不必投饵。但随着卵黄囊的消化吸收,其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可自由游动。5天以后,卵黄枣完全消失,开始主动摄食。 其主要方法如下: 适时开口:一定掌握好仔鱼开口摄食时间,当斑鳢仔鱼开口摄食时,用100~120目筛网从池塘中捞取浮游动物(俗称水蛛),用40目的筛网过滤水公蜈公等害虫和杂质,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供仔鱼摄食需要。 充足投喂:尽可能投喂足够的水生浮游动物供斑鳢摄食,如果不能满足其需要,则可能投喂熟鸡蛋蛋黄。方法是:煮熟鸡蛋,去白留黄,用量每每万尾鱼苗用蛋黄1~2个,以30~40目筛网过滤,滤液均匀泼洒。但要注意水质的变化,如果因投喂蛋,水质开始恶化,要及时换水,以保证水质清新。 保持水质清新和足够溶氧:鱼苗出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脂漂浮在水体或水底所以要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膜和油脂。如果在水泥池静水培苗,还要适当换水充气,且用胶管虹吸掉池底的卵膜等杂物,以保证水质清新。 注意病害防治:斑鳢仔鱼易患水霉病,注意用(0.05~0.1)×10-6亚甲基蓝水体消毒。鱼苗经过8~10天的投喂,体长可达10~15毫米,体色转黄,此时可投喂切碎的水蚯蚓。经过20天的驯养,鱼苗开始成群觅食,体色变黑。体长达18~25毫米。随着个体增大,对饵料,溶氧等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2、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一般采用土池培育,也可以采用水泥池或网箱培育。 土池育种 育种池:斑鳢育种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以0.3~0.5亩为宜,面积最好不要超过亩,如果面积过大,给驯食、操作管理带来不便。鱼苗下池前,将池水排干较好,以生石灰或茶籽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育充足的浮游生物,以便鱼苗下池就能吃到食物。 鱼苗放养:鱼苗放养前,先用10~20尾健康鱼苗试水24小时,以观察水体虫毒塘药物的药性是否完全消失。若已消失,则可投放鱼苗。投放的鱼苗要求为同一批次孵出的鱼苗,体格健状,规格整齐一致,放养密度为100~150尾/平方米。鱼苗投放时的水体温差不能超过2℃。培苗过程中,随着鱼体的增长,规格的长大和不一致,要过筛分级、分流培育。 饲料投喂:鱼苗下池后,池塘中的浮游动物会被大量摄食,数量大减,要继续施肥培育浮游动物。当鱼苗达30毫米以上,其摄食量会大增,单靠浮游生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长期投喂水蚯蚓在经济上不划算,来源也困难,这时,可开始驯化摄食鱼糜。经过5~7天的驯化,可完全摄食鱼糜(冰鲜鱼浆)。如果由于杂鱼来源困难,还可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少量多餐,提供充足的饵料供其摄食,以免自相残食。同时注意定时,定位,定量投喂。 日常管理:①及时调节水质:在鱼苗培充过程中,由于施肥,水质较易败坏,加上驯化过程中,大量的鱼糜被烂废,未被摄食,也会败坏水质。所以在苗种培育期间,要经常巡塘,观察水质,如发现水质变坏,要及时排灌池水,一般采用先排后灌。换水量为1/3左右。另外,可在池中放入水面1/3左右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同时可供斑鳢苗种隐蔽。②适时分级分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斑鳢种苗在规格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当差异大时,就极易发生残食现象。尤其是食物不足时,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在斑鳢种苗培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及时拉网、过筛、分级、分养。同一培育池的种苗,要求尽可能规格整齐一致,以免残食,否则,鱼种的成活率会大大降低。③防逃:坚持每天巡塘,检查进排水口的拦网是否破损,如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好。下雨天更要重点防止水位升高、漫池,以免造成大量种苗外逃。同时要加强防病工作。 水泥培育 水泥池要求: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水泥池可大,可小,一般最好面积在20~40平方米左右,池深60~80厘米,排灌水设施要方便易用。鱼苗放养前1天用高锰酴钾或福尔马林等消毒,清洗。然后贮水即可投放种苗。 鱼苗放养:投放的鱼苗必须同一来源,同一批次,规格整齐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如果充气、流水好,密度可成倍增加。 饲料投喂:因为在水泥池中培育,天然饵料严重不足,所以必须人工投喂饵料,供其摄食需要。苗种规格小时,最好切碎水蚯蚓投喂。个体增大后,可直接投喂水蚯蚓当规格达30毫米以上时,则开始驯化摄食鱼糜,也可接着驯食人工配合饲料。 日常管理:水泥池培育,方便易行,较易管理,主要注意换水。喂足饵料及时分级分流分养。 网箱培育种苗 网箱培苗可在大池塘、水库或河中进行。池塘水质变化快,无流水,培育密度较小。水库、河流中网箱育种,因为水质好,有水流。可高密度培育。 网箱的设置要求:网箱采用30~40目的尼龙网制成。规格3米×3米×1.5米或4米×4米×1.5米。敞口式,网体用钢架固定,用密封塑料桶作浮子。网箱固定在框架上,池底用绳、石头或钢锭作沉子,使网箱能充分展开,并随水位升降而升降。一般要求网箱底离地50厘米以上。网箱顶高出水面50厘米左右,以防斑鳢种苗在流水刺激下跳逃, 鱼苗放养,要求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健状无伤,规格整齐。放养密度因流水可能较高。可以放养到:2000~3000尾/平方米。 日常管理:同水泥培育方法基本一致。 成鱼养殖 斑鳢成鱼养殖一般采用套养及集约化精养方式。 成鱼池套养 主要是在其它主养品种池塘中放养少量的斑鳢鱼种。捕食与主养鱼争、争氧和争水体的小型野杂鱼,在南方几省,主养罗非鱼的池塘,因罗非鱼性成熟时间短,在养殖过程中会大量繁殖后代,所以必须套养一些斑鳢等凶猛性鱼类,以捕食罗非鱼鱼仔。这样能充分利用水体,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主养鱼,优质鱼的产量。提高池塘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池塘套养其技术要点如下: 池塘要求:塘基较高,以免斑鳢逃走,当年底彻底清池,以免斑鳢留在池塘中,影响第二年主养鱼的生产养殖。 套养方法:斑鳢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能捕食相当于其体长2/3,体重1/2的其它鱼类。因此投放斑鳢鱼种要特别注意:一般春节前后投放好主养鱼种,1个月后投放斑鳢隔年鱼种。一般规格为50~100克/尾。且规格一定要比主养鱼规格小,这样才能防止斑鳢捕食主养鱼类。混养密度一般为亩放养量:30~40尾。在养殖过程中不另投饲料,完全以池塘中野杂鱼为食。至年底清池时,体重可达500~1000克/尾。如果主养鱼类是当年春苗,则一般在5~6月投放5~6厘米规格的鱼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亩,年底清池时,一般体重可达400~600克/尾。 饲养管理:池塘套养斑鳢一般不需特殊的饲养管理。主要注意防逃工作:斑鳢善跳跃,易逃走。特别是在饲料不足、暴雨天、进水、排水时,斑鳢极易逃走。所以要坚持巡塘,检查池塘进、排水口的防逃投施有否破损,如发生破损现象,要及时修补好。 集约化精养 池塘要求:精养一般以土池为好,(也可用网箱或水泥池流水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1~3亩为宜。面积过大,养殖数量大,造成管理不便,加上养殖密度高,发起病来,难以控制。池塘水深1.5迷以上,最好塘基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池有10~15厘米淤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安全可靠,排灌水方便,池塘四周环境安静。池塘中央或一角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葫芦以调节水质并供鱼隐蔽蔗阴。鱼塘四周设1迷左右的围网,防鱼跳逃,鱼种下池前,以生严重事故为彻底清塘消毒,然后贮水。等毒性完全消失后,放鱼种养殖。 鱼种放养:在中国珠江三角洲,斑鳢的养殖面积较大,放养密度高,产量高。一般是在5~6月投放3~5厘米鱼种,也有投放10厘米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投放的鱼种要求同一来源,一次投放足量。鱼种健状无病,规格整齐一致。如果投放当年小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一般为6000~8000尾/亩,有高达20000尾/亩。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平均个体达500克以上。亩产一般达3000千克,高产可达5000~7000千克/亩。也有的在2~3月投放隔年大规格鱼种:经过4个月的养殖,一般在6~7月可能养成上市,接着养殖当年新鱼。 饲料投喂:斑鳢属肉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斑鳢多为投喂小鱼,小虾等鲜活饵料,也有经过人工驯化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而在珠江三角洲,因海水下杂鱼(冰鲜鱼)来源易,所以一般都采用投喂海水下杂鱼养殖斑鳢。饲料系数为3.6~4.2。但要注意的是,海水下杂鱼要冰冻好,保证质量,不要腐烂变臭,否则极易导致斑鳢患病。 日常管理:斑鳢集约化精养。因为养殖密度高,数量大,所以日常管理特别重要,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因饲料过剩或粪便等而恶化败坏。②雷雨天,防止斑鳢跳逃和池水漫池。③坚持巡塘,检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全好无损,如有破损要及时修补。④做好饲料的保鲜工作:保证饲料新鲜不腐烂变质。⑤投饲做到四定:定质、定时、定位、定量。⑥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鱼病得点在防,每15~20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消毒,并调节水质。饲料鱼附近每星期用10×10-6浓度漂白粉消毒一次。如发现鱼病要及时处理。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斑鳢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鱼类,是中国出口的重要鱼类之一。 营养价值:斑鳢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味道鲜美,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其含肉率平均为(58.40±3.21)%,水分占75.39%、粗蛋白占25.75%、粗脂肪占4.70%、粗灰分占1.08%、磷占0.55%、钙占0.78%。肌肉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9.64%(干样),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30.23%,占氨基酸总量的37.94%;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0.79%,斑鳢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比同属的乌鳢、月鳢和食性相似的鳜、鲶、黄颡鱼都要高。斑鳢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鱼类。此外斑鳢肌肉的氨基酸全面,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并且比月鳢、青鱼、草鱼、鲢和鳙的含量高,它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值得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 药用价值:鱼肉还可入药,性寒、味甘。可以促使伤口愈合、收敛生肌的作用;与黄花菜根炖服可治风湿关节炎;可治腰酸、背痛,还有明目去火,清热解毒的功效;斑鳢一条,去鳞及内脏,加蔗糖炖食能治肾炎。

生长习性

1、习性 斑鳢属底栖鱼类,栖息于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池塘、沟渠、小溪中。斑鳢常潜伏在浅水水草多的水底,仅摇动其胸鳍以维持其身体平衡。斑鳢性喜阴暗,昼伏夜出,主要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斑鳢对水质,温度和其他外界的适应性特别强,能在许多其他鱼类不能活动,不能生活的环境中生活。斑鳢能借助辅助呼吸器官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在极低溶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只要体表和鳃部保持一定的湿润,即使没有水体,也能较长时间地生活,或脱水数小时运输都不会死亡。斑鳢的跳能力很强,成鱼能跃出水面1.5米,几厘米的鱼种也能跃出水面30~40厘米所以在下雨天或流水刺激下,会跃出水面或逆流上溯而逃跑,也可在湿润的草地上靠摆动身体前进,寻找新的生活水源。 2、食性 斑鳢是一种典型的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其食物组成随体长的改变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一般体长在30毫米以下的幼苗,其食物主要以足类、棱角类、摇蚊幼虫为食。体长在30~80毫米的苗种,则以水生昆虫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小虾。体长在80毫米以上时,则主要以鱼、虾类为摄食对象。当体重达到500克以上时,能吞食相当于其重三分之一或体长二分之一的其它鱼类。人工喂养时,则主要投喂冰冻海水下杂鱼、蚯蚓、蚌肉等。经过人工驯养后,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斑鳢性凶猛,贪食,且当食物不足,或规格不整齐,个体大小相差较大时,会相互残食。因此,养殖斑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放养规格的整齐一致,尤其是种苗培育阶段,要根据规格大小进行分级养殖。同时尽可能投喂充足的人工饵料,以满足其正常摄食与生长需要。 3、生长 斑鳢的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体重达5千克以上。在水温20~28℃,斑鳢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升高或降低,则生长速度减慢,11月份以后,当水温降低至15℃以下时,斑鳢几乎不摄食,基本停止生长。冬季低温期间,完全停止生长,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过冬。开春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又开始摄食生长。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斑鳢体长加速生长阶段,2龄后,体长增长减慢,体重增长较快。一般一冬龄鱼的鱼体长约19~39.8厘米,体重95~760克;二冬龄鱼的鱼体长约38.5~40厘米,体重625~1395克;三冬龄鱼的鱼体长约45~59厘米,体重1467~2031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鱼体生长更加快速。

功效作用

斑鳢具有补脾利水、养肝益肾、除湿消肿、收敛生肌、促进伤口愈合、清凉祛火,通气消胀、祛风催乳、补血的功效。

营养成分

斑鳢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味道鲜美,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其含肉率平均为(58.40±3.21)%,水分占75.39%、粗蛋白占25.75%、粗脂肪占4.70%、粗灰分占1.08%、磷占0.55%、钙占0.78%。肌肉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9.64%(干样),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30.23%,占氨基酸总量的37.94%;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0.79%,斑鳢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比同属的乌鳢、月鳢和食性相似的鳜、鲶、黄颡鱼都要高。斑鳢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鱼类。此外斑鳢肌肉的氨基酸全面,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并且比月鳢、青鱼、草鱼、鲢和鳙的含量高,它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值得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

病虫防治

斑鳢的病虫害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水质清洁,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斑鳢的饲养管理,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等情况引起疾病。针对已经出现的病虫害,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可选用中草药或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注意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残留和副作用对斑鳢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防止疾病在养殖场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