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鱼 / 
鮸
黄鱼

鮸,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鮸属暖温性中下层鱼类。身体延长而侧扁,有4个须孔;耳石椭圆形,背面有许多颗粒状突起,腹面有蝌蚪形印迹;身体灰褐色,颏部及上、下颌无鳞;吻部、鳃盖骨及各鳍基部被小圆鳞,体被栉鳞,侧线完全;鳃大,圆锥状,前端不突出形成短囊;各鳍褐色,末端深褐色;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个深凹刻;胸鳍尖而长,尾鳍楔形。

形态特征

1、成鱼 背鳍Ⅸ,Ⅰ-28~31;臀鳍Ⅱ-7;胸鳍21~22;腹鳍Ⅰ-5。侧线鳞。鳃耙6+9。体长为体高3.7~4.0倍,为头长3.2~3.9倍。头长为吻长3.2~4.0售,为眼径4.2~5.1倍,为眼间隔3.3~4.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9~3.1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略呈弓形,腹部宽圆。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头中大,稍侧扁,近尖形。吻短而钝尖,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吻上中央具一小孔。眼侧上位,中等大。眼间稍大于眼径。鼻孔2个,互相靠近,口前位,口裂大而斜,上下颌略相等,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有4个颏孔,无颏须。上颌外行齿较大,犬齿状,口闭时大部分外露,内行齿细小呈带状。下颌内行齿大,犬齿状,外行齿小,呈带状齿群。舌发达,游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上缘有一扁棘。具假鳃。鳃盖条8,鳃耙细长。除吻部及鳃盖骨被小圆鳞和颏部及上下颌无鳞外,全身皆被栉鳞。各鳍基部具小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约有1/2被小圆鳞。尾部小鳞伸延至尾鳍中部。侧线完全,在体前部向上弯曲,在体后部为侧中位。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较腹鳍起点稍后,鳍棘部和鳍条部中间有一凹缺,具8-9鳍棘28-31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臀鳍起点在第13-14背鳍鳍条的下方,具2鳍棘8鳍条,第二鳍棘细长。胸鳍较腹鳍长,具19鳍条。腹鳍具1棘5鳍条。尾鳍楔形。 体暗棕褐微带紫色,腹部灰白色。背鳍鳍棘上缘黑色,在背鳍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鳍缘灰黑色,腋部上方有一暗斑。其余各鳍灰褐色。 2、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1.98~2.08毫米,卵黄囊呈椭圆形,油球位卵黄囊的后下部,消化管细长,肛门尚未开口于体外,沿体背缘具2列小色素,油球上半部散有许多星状色素。 2日龄仔鱼平均体长2.61毫米,肛门已开口,口凹出现,胸鳍芽形成,视囊前后缘出现黑色素,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出现色素。 4天仔鱼体长为3.03毫米,卵黄囊被吸收,口裂形成,视囊周围大量出现黑色素,胸鳍形成,尾部中央侧面出现3~4个星状色素,腹面色素略向上延伸,油球腹部具星状色素。 10天仔鱼体长为3.63毫米,前颌骨与上颌骨完全分化,外鼻为单孔,鳃盖骨系完全分化胸鳍和尾鳍下半部出现放射状鳍条,尾部中央腹面树状黑色素增大加深,并向上扩散。 18天仔鱼体长为4.50毫米,上下颌各出现10~12个齿,前鳃盖骨内缘出现2~3棘,腹鳍下半部出现鳍条,背鳍鳍条部支鳍骨形成,尾下骨分化、下方出现9~10枚鳍条,臀鳍基部色素向上呈树枝状发散,尾部侧面色素呈1个大型星状色素,腹腔大部呈灰黑色。 26天仔鱼体长为5.6毫米,上下颌齿各20~24个,前鳃盖骨内缘6棘、后缘4~5棘,背鳍鳍棘部攴鳍骨形成鳍条24~26,臀鳍鳍条7,尾上下叶鳍条基本形成,项部、胸鳍基上方、胸鳍基部前鳃盖骨各具1个放射状色素,腹腔侧面也出现数个稍大型色素,主鳃盖骨和胸鳍基部灰黑色。 35天仔鱼体长为8.10毫米,背、臀鳍完全形成,腹鳍棘出现,具3鳍条,前鳃盖后缘上部3棘,臀鳍基部色素分化成3~4星点状色素,头部、躯干部除星状色素外,点状色素明显增加,腹腔灰黑色,尾鳍基部出现1个大型星状色素。 41天仔鱼体长为10.38毫米,外鼻孔分化成前、后鼻孔,腹鳍完全形成,尾柄部开始出现鳞片,主鳃盖骨后下角岀现2个尖状小棘,头部色素增多,体侧上半部具许多小色素,沿背鳍基部具1列稍大星状色素,背鳍第二至第七鳍棘鳍膜上半部黑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日本、韩国、中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渤海(在渤海湾北起河北的秦皇岛、南至天津的歧口)、黄海、东海、南海。

栽培技术

鮸鱼,也称米鱼,它的生长比黄鱼快,性成熟个体的体长约为500毫米,怀卵量70~200万粒。不同地区的米鱼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长江口外的米鱼为7~8月,在舟山群岛的米鱼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米鱼为4~5月。产卵后鱼群重新游向摄食区,一部分游向较深的海区。

主要价值

1、药用价值: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平;归脾、胃、膀胱经。健脾补肾、止血养血、消炎、益胃,对肾虚、消渴、胃脘不舒、劳疲虚损等症有食补促进康复的效用。 2、食疗价值:鮸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常食对营养不良及贫血者极为有益。现代研究还表明,常吃鮸鱼肉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鮸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高,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血液循环,其中的EPA和DHA,具有降血压、促进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阻碍血小板凝集和防止动脉硬化、防治老年性痴呆等功效。此外,鮸鱼肉还对糖尿病有益,由于鮸鱼肉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常吃可补充机体所需的硒元素,从而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生长习性

1、洄游 鮸有昼沉夜浮的垂直移动习性。集群性不强,每年4~5月间,由深水向近岸作生殖洄游,长江口海区生殖期为7~8月,产卵后分散索饵。 山田梅芳(1986)认为中国东海、黄海、渤海有3个群体,第一群越冬场在济州岛西至西南海域,春后一部分鱼向山东半岛北上,一部分鱼游向朝鲜西海岸产卵、索饵,秋后返回越冬场;第二群越冬场在济州岛南部,4月向西北移动,5~6月至江苏吕四渔场产卵,一部分向北纬30°南大陆沿海移动。第三群主要在长江口至台湾北部海区作南、北移动。 赵传细(1990)认为冬季渤海、黄海、东海的主要分区有两个:一个在黄海海槽边缘,可延伸到济州岛西南部;另一个分布区在东海的温台渔场近海。这两个分布区的鱼群4月开始向浅水移动,第一越冬场鱼群西进渤海,5~9月在浅海栖息,10月在乳山、射阳河口沿海、渤海南部均有分布,11~12月游向越冬场;第二越冬场鱼群向西北洄游,5~11月分布在佘山到浙江沿海的岛礁附近,12月游向越冬场。 2、食性 鮸为肉食性鱼类,食量大,以鱼、虾为主要饵料,大量捕食黄鲫、青鳞鱼、小公鱼、龙头鱼、鳗、小黄鱼、白姑鱼、蓝圆鲹等鱼类,以及对虾、毛虾和鼓虾等。

功效作用

鮸鱼具有补血养颜、健脑益智和补虚养胃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过多食用。鮸鱼含有蛋白质、脂肪、灰分、胆固醇、核黄素,以及视黄醇、硫胺素、维生素A、烟酸等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为人体补充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的体质和免疫力。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鮸鱼补肾健脾,养血止血,可作为食物治疗。

营养成分

据测定,每100克可食鲵鱼含热能90千卡,水分71.3克,蛋白质20.2克,脂肪0.9克,含有维生素A、B1、B2、尼克酸、胆固醇、视黄醇当量,还含微量元素钙、磷、钾、钠、镁、铁、锌、硒、铜、锰等,此外,尚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病虫防治

确保鮸鱼的健康生长和产量,养殖者需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鱼体检查。如果发现病虫害迹象,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常,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此外,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和及时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鮸鱼的病虫害问题,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