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鲫鱼 / 
鲫
鲫鱼

鲫是中国重要淡水经济养殖鱼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异育银鲫、方正银鲫、彭泽鲫等银鲫优良品种在中国普遍推广养殖后,鲫在中国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潜力越来越大。2005年以来,中国鲫鱼的年总产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以上,2020年达274.9万吨,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

形态特征

鲫,是鲤科鲫属的小型鱼类。标本体长46.9-255毫米。鲫体呈侧扁形,高且厚,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圆,窄而无皮棱;体长为体高2.2-2.7倍,为头长2.9-3.5倍,为尾部长3.8-4.7倍,为尾柄长1.9-2.4倍。头短小,亦侧扁;头长为吻长3.4-4.5倍,为眼径4.0-4.9倍,为眼间隔宽2.3-2.9倍。吻圆钝。眼侧中位,后缘距吻端较近。眼间隔宽凸。前、后鼻孔相邻,位于眼稍前方。口前位,斜形,下颌较上颌略短。唇发达。无须。鳃孔大,侧位,下端达前鳃盖骨角下方。鳃盖膜相连且连鳃峡。鳃耙外行发达,最长约等于眼径1/2,有许多小突起;内行宽短。螺分2室。肛门位于臀鳍始点略前方。椎骨(解剖118尾)24-30,平均27.38。除头部外都蒙圆鳞,喉胸部鳞较小;肩后鳞近正方形,前端较横直,另三边较圆;鳞心约位于中央,向前有少数辐状纹。侧线侧中位。背鳍始于体正中央的稍前方;最后一硬刺后缘有9-21个倒齿;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5-2.0倍。臀鳍短,始于倒数第6-7背鳍条基下方;最后硬刺似背鳍硬刺;头长为第1分支臀鳍条1.7-2.2倍。胸鳍侧位而低;圆刀状;头长为第4-5鳍条1.5-2.0倍;达腹鳍始点前后,体长195毫米以上大鱼常较短。腹鳍始于背储始点略前方;形似胸鳍;头长为第2-3鳍条1.4-1.8倍,除少数小鱼外,均不达肛门。尾鳍呈叉形,深又状,叉钝圆。1周龄以下小鱼背侧常为绿灰色,两侧及下方银白色。大鱼色较暗;背侧黑色,微绿;两侧及下方常有金黄光泽,水草多处大鲫尤显著,鳍淡黄色,背绪与尾鳍色较暗,在不同生长水域,体色深浅有差异。雄鲫生殖期在胸鳍前缘有5-21个尖锥状角质小突起,雌鲫个别亦有而数很少。

分布范围

鲫分布于中国除青海 、西藏外的各大流域 、湖泊 。在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有引种。

栽培技术

1、养殖环境: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造养殖池,保证养殖环境安静、遮光、通风良好。 2、放养前准备:在放养前需要对养殖池进行清塘消毒,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敌害生物。同时,也需要对鲫进行消毒,防止病害的发生。 3、养密度: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每亩放养500-1000尾鲫,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调整。 4、饲料管理:鲫是杂食性鱼类,需要投喂适量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根据鲫的规格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同时,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避免对鲫造成负面影响。 5、水质管理:鲫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定期更换水,保持养殖池水位的稳定和水质的稳定。同时,需要定期检测水质,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 6、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中需要做好巡塘工作,观察鲫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养殖池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同时,需要做好防病、防虫等工作,保障鲫的生长安全。 7、收获管理:在收获季节,根据市场需要和鲫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和时间。一般采用网捕或人工捕捞的方式进行收获。在收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对鲫造成损伤,影响品质和销售。

主要价值

1、经济价值 鲫是中国重要淡水经济养殖鱼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异育银鲫、方正银鲫、彭泽鲫等银鲫优良品种在中国普遍推广养殖后,鲫在中国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潜力越来越大。2005年以来,中国鲫鱼的年总产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以上,2020年达274.9万吨,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异育银鲫“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长丰鲫、湘云鲫、杂交黄金鲫等品种的成功选育,对于鲫养殖品种更新和鲫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食用价值 鲫为中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克,脂肪4.4克,钙84毫克,磷200毫克,铁3.2毫克,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尼克酸1.9毫克。在秋、冬季节,鲫肉肥籽多,味尤鲜美。 3、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其性味甘、温,能利水消肿、益气健脾,解毒,下乳。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临床实践证明,鲫肉能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本草经疏》对鲫有极高评价:鲫调味充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常吃鲫不仅能健身,还能减少肥胖,有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寿。产妇食用鲫,不仅可以增加营养,还能有效催乳。

生长习性

1、低氧适应 鲫对低氧的适应能力很强,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便能正常生长,低至1毫克/升呼吸受到抑制,窒息致死的氧阈值为0.1毫克/升。 2、摄食习性 鲫是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虽然因地区、季节而稍有变化,天然条件下,一般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植物及有机碎屑等为食物,也吃摇蚊幼虫、小虾、小型软体动物、藻类、植物碎屑、水生高等植物的幼芽或嫩叶和淤泥中的腐殖质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通常以配合饲料为主(黄豆饼、莱籽饼、花生饼、棉籽饼、麸皮、玉米粉、米糠、豆渣、糟粕等)和各种家畜、家禽的粪便等,同时还兼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3、生长特点 鲫虽然生活力较强、杂食性和肉质细嫩而鲜美,但由于它过早地性成熟(雌鱼一般在6-8厘米、体重8-10克,约有82%的个体达性成熟;雄鱼一般在5-6厘米、体重6-8克开始性成熟,当8厘米以上时则约有99%的个体达性成熟),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供作性腺发育,严重地影响了它的生长。天然条件下的中国湖北梁子湖雌性鲫,1龄鱼平均体重45克,2龄鱼为96克,3龄鱼为185克,4龄为327克,5龄鱼约达582克,6龄鱼体重681克,7龄鱼体重803克。在中国长江流域人工饲养的当年鲫生长仅及100克左右,2龄鲫也只有200-800克左右。由于鲫生长缓慢,因而长期以来没有真正地把它作为人工养殖的对象。中国国内记录鲫生长最大的个体重为1.25千克,可是鲫被澳大利亚引进后,最大的个体重超过5千克。

功效作用

1、补虚催乳:鲫鱼有通乳汁作用,给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既可以补虚,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产后、手术后、病后体虚的人适量吃鲫鱼有益身体恢复。 2、美容养颜:鲫鱼脂肪含量较少,食用时鲜嫩且不肥腻,适合想美容但怕肥腻的女性食用。鲫鱼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对肌肤的弹力纤维构成能起到较好的强化作用。 3、补肝养目:鲫鱼中含有视黄醇、维生素A,对提高视力有益,适量食用鲫鱼籽可以补肝养目。 4、健脑益智:鲫鱼头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卵磷脂,能为大脑补充营养,起到增强记忆力的功效。 5、增强抗病能力:鲫鱼所含的优质蛋白易于消化吸收,是良好蛋白质来源,适量食用可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营养成分

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和铁等营养元素,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胶原蛋白等有益成分。每一百克鲫鱼中含有18大卡热量、17.1克蛋白质、3.8克碳水化合物、2.7克脂肪、290毫克钾、193毫克磷、130毫克胆固醇、79毫克钙、41.2毫克钠、41毫克镁、2.5毫克烟酸、1.94毫克锌、1.3毫克铁、0.68毫克维生素E、0.09毫克核黄素、0.08毫克铜、0.06毫克锰、0.04毫克硫胺素、17微克维生素A和14.31微克硒。

病虫防治

池塘养殖鲫病害发生有一定的特点,高温之前容易发生大红鳃,高温时容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鳃出血和孢子虫病。在鲫养殖过程中,不要为了追求片面高利润,而不切实际随意提高主养鲫搭配比例,也不要为了一时的生长速度而随意加大饵料投喂量,否则一旦鲫发生病害尤其是大红鳃、鳃出血等疾病,防控和治愈的难度很大,将会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 1、大红鳃 此病在梅雨季节之前和梅雨季节中发病较多,但当水温超过26℃后,此病一般很少出现。防控措施:①是如果池塘发病不严重,可适当减少投喂量,将投喂率控制在正常量的7成左右,但每天投喂的餐数不要变,并在饲料中拌入乳酸菌、免疫多糖进行内服,连用5天,外用增氧型底改物质1-2次。②是池塘如果发病比较严重,可在饲料中添加复方新诺明,同时使用增氧型底改物质,连用5天,然后再采取上述治疗措施,也可以在使用复方新诺明后再在饲料中加入板蓝根投喂3天左右。三是如果池塘因为大规模使用过杀虫剂或消毒剂后出现大红鳃,可先用硫代硫酸钠对池塘进行解毒,然后根据池塘发病情况采取上述治疗措施。特别提醒的是:当发生大红鳃后,不能用恩诺沙星和聚维酮碘制剂进行治疗,因为根据我们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发生此病后使用过上述两种药物治疗的塘口,死亡量都会不断上升。 2、暴发性出血病 可使用恩诺沙星加三黄粉拌饵投喂,连用5天,隔3天后再使用3天加以巩固,外用苯扎溴铵、新硫磷等消毒药物消毒水体1-2次,之后使用微生态制剂稳定水质。 3、鳃出血 此病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防控办法,重点在预防。首先严把鱼种关,鱼种放养前检测是否携带病毒,择优选取;在4月份上旬和8月份下旬两个时间节点,连续投喂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抵抗力;减少使用刺激性消毒剂,降低换水和拉网频率以减少刺激。一旦发病后建议“五停三改”即:停止杀虫、停止消毒、停止使用抗生素、停止投饵、停止进排水、改善水质、改善溶氧。若还无明显好转,则选择卖鱼以减少损失。 4、孢子虫病 首先保持较好的水体环境,使鱼类能正常进食,然后使用盐酸氯苯胍加唑旋咪唑进行内服,如果塘中有草鱼,则把盐酸氯苯胍改为地克珠利内服,在内服杀虫剂的同时可适当添加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水体中可以使用少量杀虫剂(敌百虫)消除水体中的游离孢子,但切记不要破坏水质造成水质恶化。 5、指环虫 可用阿维菌素及甲苯咪唑等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和用量按照说明书即可。三代虫也可用此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