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菌类 /  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简介
白灵菇介绍

白灵菇

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属于真菌门(Enmycophy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又名阿魏蘑、阿魏菇、阿魏蘑菇、白阿魏蘑、阿魏侧耳,白灵菇为掌状阿魏菇的商品名,以其形状近似灵芝,全身为纯白色故称白灵菇,它是一种野生名贵食(药)用菌。

形态特征

白灵菇子实体大型,菌盖直径5~15 cm,洁白如玉,菌盖表面有时带有浅褐色条纹,多丛生,朵形肥大,也呈侧耳状,基部渐下凹呈浅漏斗状,菌盖缘内卷后渐平展。菌褶长短不一,近延生,有的菌褶长到菌柄的中下部。菌肉白色,厚。菌柄长3~10 cm,粗1~3 cm,向下渐细,长在菌盖的一侧,常偏心生,实心,白色。人工栽培的子实体较大,单朵鲜重达300~400 g,最重可达430 g。菌盖直径8~20 cm,盖厚2~6 cm,菌柄长4~8cm,柄粗2~5 cm。

分布范围

白灵菇是南欧、北非、中亚内陆地区春末、夏初发生的品质极为优良的一种大型肉质伞菌。在我国原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干燥的戈壁沙滩上,主要分布于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

栽培技术

一、菇房的处理 栽培白灵菇所用菇房一般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大棚等,种菇前最好能揭膜晒棚两周,料进棚前再用药剂熏蒸1次,一般房屋需整理粉刷后才可作为白灵菇出菇场所,进料前还要用药剂处理1次。 二、栽培料的配制及灭菌 1.栽培料的配制:棉籽壳100公斤、玉米粉5公斤、麸皮5公斤、石灰3公斤、石膏2公斤。 2.堆制发酵:堆制发酵的用料最好在300公斤左右,堆高1.2~1.4米,宽1.1~1.5米,长度不限。堆太小不易升温,发酵不透;堆太大中间缺氧,而且不便翻堆。发酵料拌水60%~65%,并加石灰2%,使pH值为8~8.5。建好堆后打孔通气,孔距为30厘米,堆上方打1排,侧面打2~3排。发酵时间视室温而定,温度高时时间可短一些,以7~8天为宜;温度低时可适当增加天数,并加盖塑料薄膜。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每隔1天翻1次,发酵透的料应呈棕褐色,无酸臭味。 3.装袋灭菌:发酵好的料需重新测水分,并将含水量调至55%~60%,pH值调至8~8.5。塑料袋选用1733厘米规格的折角聚乙烯袋,装0.75~1公斤湿料。手工装料时,边装边用手压紧,机装时可根据机器动力情况掌握紧实度。将装好的料在高压下灭菌2~3小时,或在常压下灭菌14~16小时,注意灭菌要彻底。 接种培养等灭好菌的菌袋冷却到30℃时,移入接种室内接种,接种量以能覆盖菌袋表面为宜。接种过程中注意人员及器具的消毒,不要造成人为的杂菌污染,接种后将菌袋放在室内培养。接种后前3天不要动菌袋,1周后翻垛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将有杂菌的清理出去,晾干灭菌后可再次使用。培养过程中注意避光,空气湿度应在65%以下,温度尽量保持在25℃~28℃,45~60天后菌袋可发满,此后可转入出菇阶段。 三、出菇管理 待菌丝发满后,再让菌丝进行1周的反丝生长,使菌丝发透,然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或对出菇棚进行反向操作,白天盖草帘,晚上揭草帘,并加大通风,进行低温刺激,结合喷水促进菇蕾形成。等菇蕾长到拇指大小时进行开袋处理,进一步加大水分。此时,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5%~90%,温度尽量保持在8℃~15℃。当白灵菇长至乒乓球大小时将其放出袋口,并增大通风量,以保证菇形正常。当通气不足时,易出现畸形菇或高脚菇。同时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在白灵菇上,以防止菇体因失水过多而开裂。

主要价值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生长习性

白灵菇为亚热带及欧亚干旱等草原地带生长的野生菌类,分布于南欧、北非、印度等地。在我国新疆的木垒、青河、托里等沙漠戈壁里的阿魏滩上,白灵菇专一性极强地着生于枯死的阿魏根茎上。在干旱少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每年4、5月份为生长期。

功效作用

白灵菇是一种伞菌科的蘑菇,具有以下几种功效:第一种,白灵菇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生长发育;第二种,有降血压、血脂的功效,用来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第三种,白灵菇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等疾病,还可以用来预防便秘;第四种,白灵菇中含有丰富的真菌多糖,可以提升人体的体质,增强人体免疫力,并且有抗癌的功效。

营养成分

白灵菇中富含精氨酸、赖氨酸等有利于智力发育的营养元素,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富含1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d等,是补钙的理想佳品。白灵菇还有益气补血、润肠养胃的功效,非常适合女性食用。

病虫防治

(1)生霉。出现在白灵菇时期,主要由木霉菌引起,可造成菌袋污染。 发病环境条件:发芽期高温、高湿、空气流通不良,可引起绿色木霉感染。 防治措施:配料时加入3%~4%的生石灰,提高堆肥的pH值,可有效抑制绿霉病的发生。尽快通风降温,取出出菇室沾染杂菌的菌袋。保持真菌生长的地方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当菌袋斑点出现绿霉时,用5%的石灰液向霉点及周围注入堆肥,以抑制绿霉的生长。 (2)菌腐病。出菇期病害,感病白灵菇子实体有黄色水渍斑,继而腐烂,有异味。 发病的主要环境条件是:菇房湿度过大,通风不足,水直接喷在子实体上,管理用水不干净,室温过高,超过24C长时间。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空气湿度不超过90%,保持适当通风;菇体不要直接接触水;使用干净的水;避免高温天气或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昆虫进入蘑菇房。 (3)害虫。白灵菇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害虫有菇蚊、菇蚋。成虫可钻入菌袋内产卵,幼虫又大量食入菌袋菌丝,造成歉收。 主要防治措施:出菇期间,菇棚所有通风口加盖60目以上防虫网,防止菇蚊等成虫飞入人体内;菇棚内也可挂黄板,黄板尺寸为25厘米40厘米,每挂5-6个菇棚,诱杀进入菇棚的成年菇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