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
泥鳅

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又称大泥鳅,是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硬骨鱼。大鳞副泥鳅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中国许多省份开始了人工养殖生产。可供食用,但种群数量稀少,经济价值不大。

形态特征

背鳍iv-6—7;胸鳍i-9—10;腹鳍i-5--6f;臀鳍iii-5。纵列鳞100—130。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4—19。下咽齿1行。脊椎骨数4+40—44+1。鳔2室,前室发达,后室退化。肠管前段较粗,后段较细。其长度约为标准长的0.5-- 0.8倍。腹腔膜银白色。 [1] 标准长为体高的5.2--5.6倍,为头长的5.6--7.1倍,为尾柄长的6.1--7.9倍,为尾柄高的5.8—6.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7倍,为眼径的4.3—6.6倍,为眼间距的 3.1—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0.9倍。体长形,侧扁,体较高,腹部圆。尾柄上下的皮质棱甚发达,分别达背鳍和臀鳍基部后端。头短,锥形,其长度小于体高。吻短而钝。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薄,萁上有许多皱褶。具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各须均长,口角须后伸可达鳃盖后缘,其长度大于吻长,一般大个体(体长100mm以上)的口角须比小个体的略短。眼稍大,位于头侧上方,眼间距稍宽,其宽度约大于眼径的一倍(成体)。无眼下刺。前鼻孔在一短管中,后鼻孔仅靠在前鼻孔之后。鳃膜与鳃峡相连,鳃孔下角终止于胸鳍基部。鳃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稀疏,最长鳃耙仅及最长鳃丝的1/3。下咽骨较细,咽齿较小,末端尖细,较宽扁,稍弯曲,略呈臼状,排列紧密。背鳍短,基部稍长,后缘平截,位于身体中部偏后方。 [2] 雌鱼胸鳍末端圆形,较短,不分枝鳍条较细。雄鱼胸鳍末端较尖,不分枝鳍条较粗。腹鳍较短,后伸一般不达(100mm以下个体可达)肛门,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仅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臀鳍小,较短。尾鳍末端圆形。尾柄甚侧扁,其高度随个体成长而变高。肛门离臀鳍起点较近。鳞片较大,稍厚。侧线不完全,后端不超过胸鳍末端上方。 性成熟的雄鱼头顶部和两侧有许多白色的锥状珠星,有时臀鳍附近的体侧亦有。 雌鱼较少。体为灰褐色,背部色较深,腹部黄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斑点,后段比前段的斑点转多。胸鳍和腹鳍为浅黄色带灰色,其上有少数黑色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为浅灰黑色,其上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型较大,数量较少,其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 [3]

分布范围

大鳞副泥鳅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河中下游,海河水系,黄河、长江中下游,浙江、台湾、闽江水系。

栽培技术

大鳞副泥鳅在我国广泛分布,许多省份也开始了养殖生产。作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这里也介绍一下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1)亲鳅的选择。大鳞副泥鳅的雌雄鉴别同泥鳅。 用于繁殖的亲鳅,主要是从上年的成鳅池中挑选,也可以从附近市场上选购。雌鳅一般要求体重25克以上,体长14~18厘米;雄鳅体重要求不严格,一般体重12克以上,体长10厘米以上。要求体表色泽正常,光滑无病斑,体形匀称,活动敏捷,年龄2~3龄。 催产时应选择发育较好、腹部卵巢轮廓明显的雌鳅和健康活泼的雄鳅配对,雌雄比为1:2。 (2)池塘条件与放养密度。 不论来自哪里的亲鳅都必须在池塘中进行产前培育,培育时间不少于2个月。亲鳅培育池塘面积为1 200~1 500平方米,能保持正常水位60~80厘米,透明度20厘米,肥度适中。 亲鳅投放前先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茶籽粕等彻底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施放基肥,培肥水质,然后再放养亲鳅。放养密度为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325千克亲鳅,雌雄混养。 (3)亲鳅池日常管理 进人3月份,水温高于10℃时即可投喂人工饲料,饲料要求粗蛋白质含量30%~35肠,脂肪5%,以动物性蛋白为主。池塘水温15℃时投喂量为体重的1%左右,水温20℃时投喂量为体重的2%左右,水温25℃以上投喂量为体重的3%左右。投喂时间为上午8~9时,下午16~17时。 每周定期冲水1次,每次2小时,加深水位5厘米,不要大量换水,保持一定的肥度有利于大鳞副泥鳅性腺发育。 (4)催产时间 大鳞副泥鳅适宜的催产时间应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水温16℃~18℃,过晚性腺容易过熟。 (5)催产用具 容量为1~2毫升的医用注射器及配套的针头数支,用于亲鳅注射的催产剂、解剖盘、剪刀、刀子、镊子等,用于摘取精巢的毛巾数条,硬质羽毛数支,1000毫升的细口瓶1个,格林氏液或医用生理盐水,20毫升或50毫升的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个。 (6)催产药物 经试验研究,发现用于大鳞副泥鳅催产的药物以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地欧酮+促黄体素生成素类似物的混合激素效果较好,单独使用HCG价格高,效果也不好。 注射药量,地欧酮0.5~1毫克/尾+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00~500单位/尾,或地欧酮0.5~1毫克/尾+促黄体素生成素类似物2一3微克/尾。 (7)催产方法 首先,用生理盐水将每尾鱼的用药量配成注射液,一般20克左右的亲鳅注射0.5~0.7毫升。 然后,检查亲鳅的成熟度。作为繁殖用的亲鳅,性腺的成熟度要好,检查方法是将雌鳅腹部朝上,腹部外形要膨大而柔软,富有弹性,有透明感,颜色微红,卵巢轮廓到肛门处,生殖孔开放;雄鳅胸鳍上布有追星,最好轻压腹部能挤出精液,且精液人水后即散开。 最后,挑选合乎条件的雌鳅进行催产注射。注射时两人一组,一人用泥鳅控制网固定泥鳅,另一人用医用注射器进行注射。采用背部肌内注射方法,针尖与鳅体呈45°角,向头部方向注人药物,人针深度0.2厘米。 为了防止人针过深伤害泥鳅,可以在针尖上缠绕棉线或在针上套上一小段胶皮管的方法处理针具,要求露出针尖0.2厘米。 (8)产卵孵化 利用孵化环道进行生产,在环道中设置网箱,网箱网目5目,注射后的亲鳅放人箱中待产。 催产结束后,用微流水刺激亲鳅产卵。水温22℃时,12~15小时;水温25℃时,8~10小时,大鳞副泥鳅便开始发情、追逐、缠绕、产卵,受精卵从网目中掉进环道。 产卵结束后将网箱和泥鳅一起拿走,受精卵进人孵化阶段。此时要加大水流以冲起沉在环道底部的鳅卵。同时,可用搅水板从下面把鳅卵搅起,操作持续30分钟左右,等到结块的鳅卵分离后即可降低流速,流速控制在10厘米/秒左右。 实际生产中,以见到鳅卵在环道中刚刚浮起为适宜,若水流冲击使卵始终在水面翻腾,说明水流过大;若卵在环道中不能浮出水面,说明水流过小。 水温22℃时,经过41小时,90%的受精卵孵出鳅苗;水温25℃时,需要30~32小时仔鳅孵出。

主要价值

1、观赏价值:大鳞副泥鳅鳞片较大,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斑点,具有观赏价值。 2、食用价值:大鳞副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 3、药用价值:大鳞副泥鳅具有补中益气、祛湿解毒、滋阴止渴等功效。 4、经济价值:大鳞副泥鳅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中国许多省份开始了人工养殖生产。

生长习性

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一般情况泥鳅都生活在泥土里,一有危险就最快速度往土里钻。 当河水或坑塘干涸后,水底的淤泥已经开始龟裂,其它鱼类一般都已死亡,而泥鳅在泥中尚能存活很久。这时在龟裂的泥块上找到泥鳅的出气孔,就很容易确定泥鳅的位置从而捕捉到它。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功效作用

大鳞副泥鳅具有补中益气、祛湿解毒、滋阴止渴等功效。

营养成分

大鳞副泥鳅的分别为78.80%、1.13%、2.57%、17.40%。它们的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11%和13.78%,其中9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02%和6.29%。

病虫防治

大鳞副泥鳅的病虫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水质、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定期进行消毒和检查等。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抗生素或手术治疗等。在发现任何疾病或寄生虫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影响整个养殖群体。同时,定期进行检测和观察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