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虹鳟鱼 /  虹鳟
虹鳟
虹鳟鱼

虹鳟

虹鳟是鲑形目鲑科鳟属鱼类,又名硬头鳟。体型侧扁,口较大,斜裂,端位。吻圆钝,上颌有细齿。背鳍基部短;胸鳍中等,末端稍尖;腹鳍较小,远离臀鳍。鳞小而圆。性成熟个体沿侧线有一条呈紫红色和桃红色、宽而鲜红的彩虹带,直沿到尾鳍基部,在繁殖期尤为艳丽,似彩虹,故名“虹鳟”。

形态特征

成年虹鳟体重可达约2.8千克,虹鳟雌雄鉴别的主要外观依据是头部,头大吻端尖者为雄鱼,吻钝而圆者为雌鱼。 背鳍Ⅲ-9~10;臀鳍Ⅲ-10;胸鳍Ⅰ-15~16;腹鳍Ⅰ-10;尾鳍Ⅹ-17-Ⅹ。鳃耙8+12;纵行鳞约135;鳃膜条骨约12。 标本体长104.9~140.5毫米。体长形,中等侧扁;体长为体高3.8~4.1倍,为头长3.6~3.7倍;体高为体宽1.9~2.3倍。头亦侧扁,长大于高;头长为吻长4.3-4.7倍,为眼径3.9-4.3倍,为眼间距3.3~3.5倍,为尾柄长1.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6倍。吻钝圆,微突出。鼻孔位于吻侧,距眼较距吻端略近,前后鼻孔间有一小皮膜突出。眼稍大,侧中位,后缘位于头前后正中点稍前方。眼间隔圆凸。口大;位低:上颌骨外露,约达眼后缘。下颌骨、前颌骨与上颌骨有1行稀齿。犁骨与腭骨亦有齿,犁骨齿沿轴达骨中后部。舌游离,背面有齿2纵行,齿行间为浅凹沟状。鳃孔大,下端达眼中央下方。鳃膜游离且分离。最长鳃耙约等于瞳孔长。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其后有泌尿生殖孔。 鳞很小;头部无鳞;眼鳍基上缘有长腋鳞。侧线侧中位,前端较高。 背鳍始于体前后中点稍前方,前距为后距1.3-~1.4倍;背缘斜形,微凸;第2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9~2.2倍,远不达肛门。脂背鳍位臀鳍基后端上方,后端游离。臀鳍似背鳍,头长为第2分支臀鳍条17~2.1倍。胸鳍侧位,很低:圆刀状;第3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6~1.8倍,远不达背鳍。腹鳍始于第4分支背鳍条基下方,亦圆刀状,头长为第3腹鳍条1.9~2.1倍,略不达肛门。尾鳍叉状,叉深约为鳍长1/3。鲜鱼体背侧暗蓝绿色,两侧银白色,腹侧白色;背面及两侧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小黑斑头部与尾鳍基部黑斑较大;两侧条纹呈红色宽纵带状,似虹,故名。背鳍、脂背鳍与尾鳍有许多小黑点,其他鳍灰黑色,基部较淡。

分布范围

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岛一带,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以及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西北部,都是虹鳟鱼分布的天然区域。被世界各国广泛地引入繁殖,全球性大部分都有分布。

栽培技术

一、池塘建造 养殖场根据虹鳟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设有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和后备亲鱼池等,其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0.5%、1.0%、12.5%、80%、3.0%、3.0%,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设少量的检疫池,以备病鱼隔离检疫用。 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结构为好,成鱼池和亲鱼池既可以是土质,也可以是石砌或混凝土结构。根据地形每排鱼池要有一定的落差,以有利于自然流水。 虹鳟鱼池的进水排水系统是建池中的重要部分。每个鱼池都要有独立的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拦鱼栅要严密,间距大小要根据鱼体大小来确定。 二、池塘条件 虹鳟养殖用水为兰营水库坝下渗水和井水。水源无污染,养殖用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常年水温不高于24℃,溶氧丰富,弱碱性水质。养殖用水泥池4个,长20米,宽4.5米。土池2个各3335平方米。进排水系统独立完整,发电、增氧设施齐全。 三、饲喂技术 虹鳟鱼的饲养过程,由卵破膜孵化算起,可以分为仔鱼期(由孵出至开食两个月止)、鱼苗期(由开食后两个月至6个月止)、鱼种期(由开食后9个月至当年年底)和成鱼期(从第二年一月开始到出售)等几个阶段。 1、仔鱼期:孵化后的20天内,不需投饵,鱼苗嫩弱,趋暗怕光,活动缓慢,依靠吸收卵黄囊中的养分维持其生长,放养密度10000~50000尾/平方米左右。20天后,开始投喂饲料,最初可以将煮熟的蛋黄调成浆水,滴到鱼池上游有鱼的水面。开食后1个月,放养密度500~1000尾/平方米,可以用纱布挤出煮熟的蛋黄,呈细颗粒状滴于水中。还可以用动物肝脏、新鲜小杂鱼磨成糨糊状,滴入水面投喂。每天投喂6~8次。日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12%左右。 2、鱼苗期:开食两个月后,仔鱼体重已达1克左右,进入了鱼苗期,放养密度200~500尾/平方米,可投喂颗粒饲料或破碎料。饲料中的动物性成分80%以上。日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9%左右。日投饵次数4次。 3、鱼种期:开食后半年,一直到当年年底,为鱼种期,放养密度50~200尾/平方米。可投喂成鱼用饲料、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5%左右。日投饵次数3~4次。 4、成鱼期:放养密度15~50尾,水深在1~2米。饲料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以八成饱为宜,日投喂两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8] 四、水质调控 虹鳟养殖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有微流水的水体环境。养殖虹鳟鱼每天有微流水注入池中,增加水体溶氧,防止浮头发生。在管理上首先要保持足够的水量和设置增氧设备,一旦缺氧,立即予以补充。在气温偏高的7、8月份,每天中午定期加注井水。在池塘上方搭置遮荫棚的方法,降低水温。常年控制池塘水温不超过22℃。[8] 五、日常管理 经常巡塘,记好池塘日志:每天记录养殖水温、水量、溶解氧、投饵量,注意观察池鱼活动和进食量。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注意测水温(不超过22℃)、溶解氧(不超过5毫克/升)、氨氮(不超过0.0075毫克/升)。 1、及时分池:随着鱼苗的生长,要经常分池,调整饲养的密度。养殖一个月后,就会出现大小不均的现象,必须及时筛选分池。捕大留小,把已经达到食用标准的成鱼及时捕捞出售,将出现明显差异的个体选出分池饲养。 2、做好清污工作:及时去污,除去杂质;清除进、排水口异物,坚持每天清污一次,确保进、排水畅通。

主要价值

虹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其肉质鲜嫩,味美,无腥味,尤小骨刺,食用时无需刮鳞。虹鳟肉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有利于人体吸收和营养平衡。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能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是脑部、视网膜以及神经系统奠: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对胎儿和幼儿的大脑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不饱和脂肪酸还能有效抵御慢性疾病、糖尿病。 另外,虹鳟鱼体中含有的被称为“脑黄金”的DHA、EPA,远远高于其他鱼类,具有很好的药用及食用价值,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预防由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减少炎症,预防癌症扩散,还可提高大脑功能。虹鳟鱼体巾还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以及少量的维生素D、维生素A和维生素E。此外,虹鳟鱼肉内含有对人体代谢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如硒、碘、氟等。虹鳟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使其细嫩爽口。 红色的鲜肉香甜可口,堪称“鱼品之王”,无论生吃或熏制,味道都比较好,因而在市场上非常畅销。虹鳟鱼卵,粒大如黄豆,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卵蛋白,是享誉世界的高档营养食品。

生长习性

虹鳟性情极为活泼,能跳跃摄饵,以陆生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虹鳟的幼体阶段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子和种子;在海里生活时则以小鱼及头足类为食。会进行小距离的迁移,如果是溯河产卵型或是湖泊型的鱼种则会进行长距离的迁移。产卵期照常捕食。

功效作用

1.健脾益胃 虹鳟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而积渐流于虚弱,脾弱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矣。虹鳟鱼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补益作用。 2.保护心脑血管 从虹鳟鱼中提取的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心脑血管,避免患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虹鳟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的淡水鱼类。 3.美容养颜 虹鳟鱼中的蛋白质、卵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比较丰富,女性坚持食用,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等作用。 4.补脑健脑 虹鳟鱼中含有磷蛋白,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尤其是适合经常用脑的人食用。虹鳟鱼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高,具有助脑发育成长、活化脑细胞、延缓脑老化的功效。

营养成分

蛋白质:虹鳟鱼鱼皮和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一部分是人体必需的成分,人体食用后,可以起到美容、健骨的作用。 维生素:虹鳟鱼的维生素比较丰富,尤其是维生素D的含量较之其他食物含量比较高,而我们知道,维生素D对于人体骨骼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人体缺乏维生素D易患上佝偻病等。 不饱和脂肪:虹鳟鱼的鱼卵中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卵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营养品。 微量元素:虹鳟鱼中的矿物质元以铁元素为最,而铁元素与人体造血息息相关,对保持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病虫防治

加强虹鳟病害防治工作,尽量减少鱼病造成的损失。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主要措施如下: 1、选用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避免购进带病鱼种,患病鱼和受伤鱼一律剔除不要。病死鱼及时隔离或全部销毁处理。 2、提高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卫生。 3、鱼体入池一定消毒,用3~5%食盐溶液浸泡后再放入池中,发病季节还要用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并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 4、中草药预防。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大黄粉、大蒜素等中药,可有效预防细菌性、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