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鲮鱼 / 
鲮
鲮鱼

鲮是鲤形目鲤科鲮属鱼类,又名土鲮、鲮公。 体梭形,侧扁,腹部圆,无腹稜,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须2对,吻须较为粗壮,颌须短小;鳞中等大,侧线鳞;尾鳍深分叉。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

形态特征

鲮,一般体长15~25厘米。体长两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腹部圆而稍平直。头短小,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口小,下位,呈弧形。上唇边缘呈细波形,唇后沟中断,下唇边缘布满乳突。上下颌具角质锐缘,与唇。分离。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较短小或退化仅留痕迹。下咽齿3行。鳞中等大,圆形。侧线平直,侧线鳞38~42枚。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尾基的距离大于至吻端的距离。胸鳍尖短,尾鳍宽,深叉形。体青白色,有银白色光泽。胸鳍上方、侧线上下有8~12个鳞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块。幼鱼尾鳞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鲮,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钝圆,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只在口角处稍下弯;下唇和下颌分离,边缘和外面近边缘处有1条狭带,具肉质细乳突。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短小或退化。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在胸鳍基部之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的斑块,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的斑点。 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偶尔进入静水水体中;对低温的耐力很差,水温在14℃以下时即潜入深水,不太活动;低于7℃时即出现死亡。 冬季在河床深水处越冬。以着生藻类为主要食料,常以其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岩石等物体上刮取食物,亦食一些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质。性成熟为2冬龄,生殖期较长,从3月开始,可延至8、9月。洪水期间亲鱼群居产卵场,相互追逐,还会发出咕……咕……的求偶声,产卵场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 常见的鲮鱼个体为500克左右。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重2-2.5公斤、长60厘米,个别可达8公斤。产量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广东、广西的著名池养鱼。鲜鱼肉入药,有活血行气、逐水利湿的功效,主治膀胱结热、黄疸、水肿膨胀等症。

分布范围

鲮鱼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韩江、闽江、澜沧江和元江均有发现。鲮鱼为江河中生活的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内,对低温的耐力很差,冬季在河水深处越冬。

栽培技术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左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2、清塘消毒:鱼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漂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 3、水质管理: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内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主要价值

1、食用价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营养元素,有健脾养胃、补益气血等功效1。 2、药用价值:具有补中开胃、补益气血的作用,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1。 3、垂钓价值:是垂钓爱好者经常垂钓的一种鱼类。

生长习性

鲮鱼喜栖息于水温较高的地区,低于7℃即开始死亡。主要生活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闽江、澜沧江和元江。

功效作用

1、补充营养:鲮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营养元素。 2、健筋骨:鲮鱼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D,能强壮筋骨,预防骨质疏松等。 3、健脾胃:鲮鱼能改善脾胃虚弱,提升食欲及促进消化。 4、补中益气:鲮鱼可以缓解体虚,促进气血生成,有效改善气血不足。 5、利尿消肿:鲮鱼能提高肾功能,也可以减轻小便不利和水肿。

营养成分

每100克鲮鱼所含营养素如下:热量 (95.00千卡)·蛋白质 (18.40克) 脂肪 (2.10克) 碳水化合物 (0.70克)维生素A(125.00微克)硫胺素 (0.01毫克) 核黄素 (0.04毫克) 尼克酸 (3.00毫克) 维生素E(1.54毫克) 钙 (31.00毫克) 磷 (176.00毫克) 钠 (40.10毫克) 镁 (22.00毫克) 铁(0.90毫克) ·锌 (0.83毫克) 硒 (48.10微克)铜 (0.04毫克) 锰 (0.02毫克) 钾 (317.00毫克)胆固醇 (86.00毫克)

病虫防治

鱼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主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鱼蛙烂皮止血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